环形外固定架骨搬运治疗胫骨创伤后大段骨缺损效果分析
【作者】王光林,苏晓华
【机构】新汶矿业集团莱芜中心医院骨二科,山东莱芜271103
【摘要】目的评价在对胫骨创伤后大段骨缺损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行环形外固定架骨搬运治疗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该院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患者共20例,采用骨搬运治疗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外固定的时间、骨性愈合的速度以及手术完成后肢延长的长度进行记录分析。手术完成后,患者的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则依据Paley的相关准则进行评分。结果该次入选研究的2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随访,其随访时间最长为3年,最短为1年。其20例患者的骨性愈合程度良好,最长时间仅为15个月,外固定时间和患侧肢体延长长度也得到了改善。依据Paley评分,依据Paley评分,优秀13例、良好5例,尚可2例。20例患者的骨性愈合程度良好,最长时间仅为15个月,最短愈合时间为7个月,中位时间在(10.09±0.58)个月。外固定时间,最长为17个月,最短为1年,中位时间为(14.09±0.64)个月。结论骨搬运治疗方法,总体来说,操作十分便利,且对软组织的损害极小,可以较为简单的对软组织覆盖,骨缺损可以由直径一样的骨块充填和骨重建进行处理,以此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胫骨创伤;大段骨缺损;环形外固定架骨搬运;疗效分析
【正文】摘自中外医疗杂志,本网整理,欢迎查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便利选取该院共收治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患者2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最大年龄为46岁,最小年龄为20岁,中位年龄为(30.59±2.30)岁。交通事故导致的损伤有15例、被重物砸伤导致的损伤为5例。其中14例为开放性损伤,6例为闭合性损伤。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的1~4h内前来就诊,中位就诊时间为(2.11±0.37)h,对患者进行X线的检查后显示,7例为胫骨中下段损伤,13例为胫骨中段损伤。胫骨缺损的长度,最短为5cm,最长为13.2cm,中位长度为(7.51±1.02)cm。对14例开放性损伤患者行清创等处理方法,在手术过程中应用环形外固定架进行固定支撑,闭合性损伤患者等到软组织条件有所恢复时,进行外固定支架的固定。
1.2方法所有患者在麻醉进行前,进行静脉抗生素注射,麻醉完成后,患者保持仰卧位的姿势,对开放性骨折患者行清创处理,将已经完全坏死以及失去活性的组织进行清楚,并应用如过氧化氢、生理盐水、pvp碘盐水,对创伤面进行不停的冲洗和清理,依据手术前患者患侧肢体的软组织情况以及X线检查骨缺损部位骨折远近端残留的情况,观察患者的骨膜以及骨质。采用我国生产的环形外固定架进行固定处理,将克氏针打进胫骨远近端的环上,并进行外固定架的组装,拟行搬运骨上将克氏针打入,应用外固定架对患侧肢力线和胫骨骨折端的长度进行维持,在胫骨近端或者远端的小切口,干骺端进行完整性的环形剥落。骨膜下进行截骨处理,其中有2例患者为皮肤缺损口的骨外露,针对这一情况对患者行腓肠肌肌瓣,有3例患者为单纯性的皮肤缺损,则对此情况行VSD负压吸引术治疗。当创面新鲜后,进行植皮覆盖创面的游离。手术完成后,对患者进行抗感染和消肿治疗,手术完成的14d内,进行骨搬运,依据患者的年龄大小、全身病症以及局部软组织缺血的情况,每天进行大约1mm的骨延长,每天分3次左右完成。手术后的第2、4、6、8周进行X线的检查,并依据延长骨痂的最小直径和截骨端直径的比例,进行延长速度的调整。直到两个断端相互连接,再次进行加压处理。对加压完成后却不能好转的患者再住院观察90d,如伤口仍未愈合则进行植骨处理。
2结果分析该次进行研究的20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随访,其随访时间最长为3年,最短为1年。外固定时间和患侧肢体延长长度也得到了改善。依据Paley评分,效果显著。该次研究中,5例患者出现了针道感染,感染分级判定为I级感染,经过对症救治,针道感染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其20例患者的骨性愈合程度良好,最长时间仅为15个月,最短愈合时间为7个月,中位时间在(10.09±0.58)个月。外固定时间,最长为17个月,最短为1年,中位时间为(14.09±0.64)个月。手术完成后患侧肢体长度延长其在7.5cm左右。该次经过骨搬运治疗后的4例患者,因断端处拢接触后,因为其断端位置硬化、不完整,接触面积有所显著或者软组织位置未完全愈合,因此采取II期修整植骨术治疗,经过植骨术治疗后6个月内愈合。依据Paley评分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其中分为5个观察标准,①出现了明显跛脚的情况,走路不能正常进行。②僵硬性的踝关节马蹄畸形。③出现了软组织营养障碍,如皮肤过敏,脚底位置的溃疡。④肢体性的疼痛。⑤肢体运动功能性障碍。其中将未出现2~5情况的患者,判定为评分优秀,将肢体活动较为良好,在2~5项评分中仅出现1、2项情况的患者判定为良好,将肢体活动尚可,出现3、4情况的患者判定为可以,将肢体功能障碍,判定为治疗效果差。该次研究的患者中,优秀13例、良好5例,尚可2例。
3讨论胫骨大段骨缺损多属于高能量性的损伤[1],且在这一过程中,常常伴随神经血管以及软组织性的损伤,针对骨搬运治疗法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2],骨搬运对胫骨大段骨缺损治疗的适应症主要为[3]:其骨缺损程度大于5cm,长管状骨远、近端位置行支架固定处理,且同时一侧的骨长度较长,可以进行运输骨,并未出现急性感染的情况,肢体端组织保持完整[4]。如果患者的受伤时间持续过久,且年龄本身超过60岁,则对于这一类患者就不能采用常规的牢固固定处理手法,或者是成骨不全的患者,同样不建议采取此种方法进行治疗[5]。骨搬运方法的应用中,选取截骨的位置处于干骺端处,干骺端处的血流量本身十分充盈,且骨面面积较大,具有极强的成骨能力,能够缩短骨头的愈合速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同时应选择其长度过长的骨头且骨血运十分充盈,且骨膜十分完整的侧截骨处[6],而截骨过程中,应对骨膜的完整度进行有效保护,从而对骨搬运进行成骨处理。时间在7~15d之间。但总体仍然需要依据患者局部软组织的发展情况来决定,加强骨搬运的时间[7]。该次研究中,对患者术后14d进行了骨搬运治疗,在这一时间段内,皮瓣以及受区皮肤的骨组织位置,其血循环基本建立,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骨搬运并不会对皮瓣的血运产生影响。根据外国学者的研究数据证实,1mm/d的延长效果是最为合适的,0.5的速度可能导致早期的骨愈合现象,2mm/d的速度只能在骨断端产生纤维结缔组织,但是未出现成骨性的活动。手术后的第2、4、6、8周进行X线的检查,依据CDR值进行牵拉速度的调控。5例患者出现了针道感染,感染分级判定为I级感染,20例患者的骨性愈合程度良好,最长时间仅为15个月,最短愈合时间为7个月,中位时间在(10.09±0.58)个月。外固定时间,最长为17个月,最短为1年,中位时间为(14.09±0.64)个月。在龙超等[8]专家的研究中,对17例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进行治疗,全部病例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0.00±2.35)个月。17例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骨性愈合,骨性愈合时间为8~15个月,平均(10.10±0.59)个月;外固定时间12~16个月,平均(14.10±0.65)个月;术后患肢延长长度平均(7.50±1.01)cm,与该文研究论断相符。但是由于当前此种研究技术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且术后的疼痛和针道感染是其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且对于疼痛程度十分严重的患者可以行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物治疗,且应该在早期内就进行针道感染处理。进行酒精滴入2次/d,如果出现了早期感染的情况,应口服头孢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将环形外固定架骨搬运治疗术应用于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病症的治疗中,效果显著,且对患者的软组织损伤程度小,这对于临床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梁东升,任志勇,张维彬,等.胫骨截骨延长治疗创伤后慢性骨髓炎伴骨缺损临床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5):727-728.
[2]汪小华,傅景曙,沈杰,等.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J].中华创伤杂志,2015,31(4):299-302.
[3]刘志勤,王镖,杨新佑,等.带蒂游离腓骨骨皮瓣治疗创伤后胫骨段缺损并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12):1276-1279.
[4]伊力扎提·伊力哈木,阿吉木·克热木,买买提明·赛依提,等.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与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7,19(1):9-16.
[5]蒋守海,邱东新,董长红,等.应用Ilizarov技术Ⅰ期修复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创伤性骨髓炎骨缺损[J].中国骨伤,2015,28(12):1125-1128.
[6]郑立峰.骨延长术和腓骨移植术治疗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的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3):143-144.
[7]祝勇刚,张大伟,赵广跃,等.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自体骨移植及环形外固定架修复骨髓炎后胫骨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25):3942-3946.
[8]龙超,刘炳胜,王玮,等.环形外固定架骨搬运治疗胫骨创伤后大段骨缺损[J].中国骨伤,2013,26(4):281-283.
本刊动态:中外医疗